受地缘政治冲突、经济复苏缓慢等多重因素影响,全球跨境投资持续低迷。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,对外商投资的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,同时着力于解决外资企业在华投资、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,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。
2025年2月10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《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行动方案》),旨在进一步加大吸引外资力度,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,致力于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稳定、可预期的投资环境。
本文对《行动方案》进行深度解读,分析其核心内容及亮点,并探讨在这一政策指引下的上海外资政策的最新动向,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参考。
《行动方案》从四个方面提出了20项政策举措,内容丰富,涵盖多个方面。
首先,在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方面,《行动方案》提出,扩大电信、医疗、教育等领域的开放试点,推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提速加力,进一步压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,在自贸试验区持续扩大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,提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举措。
其次,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《行动方案》提出,要引导更多优质外资长期投资我国上市公司,研究制定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政策举措,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范围,取消外商投资性公司使用境内贷款限制,便利创新药加快上市,支持外资企业参与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等有关措施。
同时,要精心设计实施“投资中国”系列活动,《行动方案》提出,充分发挥与有关国家的双边投资促进工作组机制作用,央地协同联动开展境外投资促进活动,优化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相关规定,优化外资并购规则和并购交易程序,支持外资企业参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等举措。
此外,要切实解决外资企业关切的问题,《行动方案》提出,将更多外资项目纳入重大外资项目和重点外资项目清单,尽快明确政府采购本国产品标准,优化药品带量采购,继续稳妥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,有针对性举办银企对接活动,提升外资企业贸易便利化水平等举措。
《行动方案》释放了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,提出推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的提速加力,进一步压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,提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等举措。
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,一直高度重视吸引外资工作。在落实《行动方案》方面,上海积极行动,2月25日下午,上海市召开外商投资促进统筹机制各区工作调度会(2月)。
针对上海外资促进和商务外事工作,市商务委副主任何冬宾建议:第一,咬定目标不放松。当前吸引外资形势依旧比较严峻,完成一季度的目标还需各区咬住年初制订的季度目标不放松,浦东新区、金山区等有潜力的区域要多做贡献。第二,紧盯合同外资转化。当前合同外资数据开局情况较好,要抓住重点国别和地区的形势变化特点,危中寻机、挖掘有利因素,提早规划出访团组,积极参加重大国际论坛活动。第三,深挖新增外商投资。针对境外资金增值和避险的双重需求,各区要在土地出让、物业出售、股权转让、海外融资返投、存量利润再投资、扩大开放新领域、总部提效降本等方面梳理可供外资加大投资的项目清单,并做好外资推进工作的成效评价,持续完善评价体系。第四,拓展项目信息渠道。通过加大市区领导企业走访、高层会见、全球合作伙伴和中介机构推荐、国际高水平展会论坛合作等,拓展项目信息来源,并不断强化外向型招商人才的培养。
此前,上海市各区积极响应国家稳外资政策,出台了相关的实施办法和实施意见,通过资金奖励、政策支持等方式,吸引外商投资,促进区域经济发展。例如,杨浦区大力引进培育外资总部企业,支持企业参与区域创新发展。青浦区加强侧重于促进外贸规模稳定增长,促进外贸创新发展,支持开拓多元化市场。这些政策的出台,将有助于提升上海外资企业的投资信心,促进上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
《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》是中国在新形势下扩大开放、吸引外资的重要举措。上海积极响应,出台配套政策,通过资金奖励和政策支持,吸引外商投资,促进区域经济发展。这些政策聚焦于扩大开放、促进外贸、支持创新和优化服务,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多机遇和便利。中国将继续开放,与全球投资者共享机遇,共创未来。